• 04-082022
  • 未来三年,万千古籍将重返“青春期” <<返回

    首发:“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”(ID:xhmrdxwx)

    作者:李远航

    古籍中蕴含着绵延数千年的璀璨文化和精神财富,对古籍的整理、保护和有效利用,是对中华文脉和传统文化的传承。

    “世间好物不坚牢,彩云易散琉璃脆。”经历了数千年的古籍经不起反复翻阅,因此绝大多数都存放在库里,连专业研究者都很难看到。保护,就难以利用;利用,就很难充分保护。如何平衡好两者关系是当下古籍保护工作的难点焦点。

    随着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成熟,古籍的保护与利用问题有了新的解法,越来越多古籍文化信息得以被安全、快捷、高效地利用。相关报道称,利用数字化技术,国家图书馆“中华古籍资源库”的10万部(件)古籍珍本已可以随时出现在读者案头;不久前,字节跳动宣布联手北大研发古籍数字化平台,利用智能技术加速中华古籍资源的数字化建设,向全社会提供公益化服务。科技创新正在让万千古籍重返“青春期”。

    0bd162d9f2d3572c9ea3c94290197d2d63d0c3fb.jpeg

    数字化让古籍不“古”

    近年来,如何让古籍的保护利用“活”起来,社会各界都很关注。

    据了解,中国规模最大的古籍保护计划是2007年国务院提出的“中华古籍保护计划”,该计划对卷帙浩繁、损毁程度不一的存世古籍进行有重点、有针对性的分级保存和保护。

    时至今日,古籍保护与利用仍然存在巨大挑战。许多大图书馆古籍数量庞大,汗牛充栋,但为了保护往往会束之高阁。随着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日益成熟,古籍的保护和利用迎来了新的解题思路。

    据相关专家介绍,目前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大致分为三类:原生性保护、再生性保护、传承性保护。